主页 > imtoken怎么下载不了 > 马斯克的野心,特斯拉的麻烦

马斯克的野心,特斯拉的麻烦

imtoken怎么下载不了 2023-01-17 09:35:07

文字 |子弹财经观徐云

编辑 |蛋管家

特斯拉的扩张步伐有了新的趋势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设定了 2022 年特斯拉交付量“同比增长 50%,甚至可能增长 60%”的目标。

马斯克暴露出来的野心,无疑也刺激了特斯拉股价的上涨。扩产消息流出后,截至美东时间5月4日收盘,特斯拉股价上涨4.77%,收于95美元2.62美元,总市值9869亿美元。

然而,对于自鸣得意的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,外界从未停止过担忧。

1、新能源汽车大赢家

随着汽车产业迈向新能源时代,特斯拉无疑是全球最受关注的新能源。汽车公司,其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也成为最大赢家,特斯拉成功成为全球首富。

根据福布斯中国,2021 年,马斯克的财富将增加 680 亿美元。在福布斯4月5日发布的“2022全球亿万富豪榜”中,按照截至2022年3月11日的股价,马斯克以2190亿美元(价值1710亿美元)的身家超过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。美元)成为世界首富。

特斯拉也在 2022 年第一季度的 3 个月期间实现了巨额利润。

特斯拉财报显示,一季度总营收为1.87.56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的1.03.89亿美元增长81% 其中,汽车业务收入达到1.68.6亿美元,同比增长87%。特斯拉一季度净利润达到33.18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的4.38亿美元猛增657.53%。

这一表现超出了外界的预期。此前,华尔街预计特斯拉的营收和利润分别约为 180 亿美元和 26 亿美元。

对于汽车销量的增长,特斯拉将其归因​​于更高的交付量和更高的单车价格。

特斯拉在财报中指出,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的三个月内,Model 3 和 Model Y 的现金交付量增加了 111,915 辆,Model S 和 Model X 的现金交付量增加了 111,915 辆。同比增长 10,305 笔交易。

今年以来,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游原材料涨价,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小鹏、蔚来、威马等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掀起涨价潮。几千到几万。

在今年3月10日至17日的8天时间里,特斯拉疯狂提价3次,对部分国产Model 3、Model Y车型提价,涨价幅度在1万元到3万元之间。其中,仅Model Y高性能版几天内涨价3万元。

特斯拉官网显示,截至5月5日,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为41.79万元。

(图/特斯拉官方)

同时,特斯拉也上调了其产品在美国的价格,将价格区间从 2000 美元提高到 1.250000 美元。

这与特斯拉2020年急于抢占市场的举动截然不同:2020年,特斯拉多次下调产品价格。今年 1 月,特斯拉出售了中国制造的 Model 3 基础车。价格由35.6万元降至32.4万元,补贴价格为29.9万元。 5月,新能源汽车30万元补贴门槛公布后,特斯拉将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起步价调整为29.18万元,补贴价低至2< @7.16万元……

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增加。

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为675万辆,同比增长108%。其中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60%,销量达到352万辆。

2021年全年,特斯拉交付93.62万辆,同比增长87.4%。今年 1 月至 3 月,特斯拉交付了 310,048 辆汽车,约占 2021 年全部交付量的三分之一,同比增长 69%。

在这份亮眼的财报发布当日(4月21日),特斯拉股价盘中上涨12%,尽管收盘时涨幅收窄至3.更广阔的市场。 23%,股价仍收于 1008.$78/股。

2、汽车不再赚大钱了?

在特斯拉耀眼的一季度财报背后,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变化,更进一步地,人们看到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后的新能源。可能性:不再有血汗钱。

2022年第一季度,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32.9%马斯克汽车品牌,而去年同期为26.5%。如果把这样的毛利率放在农夫山泉、贵州茅台等消费品企业身上,可能会被称为“极差”。但在汽车行业,这样的毛利率已经达到顶峰,外界甚至用“记录”来形容。

《子弹财富》 据东方财富精选统计,目前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车企约有29家。由于大部分车企都没有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报,所以只对比了2020年和2021年的财报数据,这些车企的毛利率很难与特斯拉抗衡。

在上市的29家主机厂中,包括上汽、广汽在内的9家主机厂毛利率低于10%。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引以为豪的北汽蓝谷,毛利率不足10%。利率低至0.81%。

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、长安等“三大汽车制造商”,以及新造车强国蔚来、小鹏等17家车企的毛利率保持在10%-20%之间。

其中,走高端路线,不断被拿来对标特斯拉的蔚来,虽然毛利率在17家车企中排名第一,达到18.88%,但无法与特斯拉相提并论。特斯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即便是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比亚迪,毛利率也只有13.02%,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。从其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来看,也只有17.39 %,同比增加。下降 7.81%。

毛利率超过21%的仅有两家公司是北京汽车和理想汽车马斯克汽车品牌,分别为21.4%和21.33%。

而放眼全球,特斯拉的毛利率也让众多豪华车品牌望尘莫及。 2021年奔驰、宝马、奥迪全年毛利率分别为12.7%、17.6%和10.7%。

“特斯拉的毛利率远高于汽车行业的其他公司。一方面与其较高的品牌定位有关,其主力车型相对售价较高;在该领域,特斯拉订单量大,在与动力电池企业等上游企业洽谈合作方面拥有较大话语权,这也有助于其降低成本。此外,上海超级工厂产能的提升,也进一步降低了特斯拉的成本。”一位在国内新造车企业工作的人士对《子弹财经观点》表示。

特斯拉也在财报中直言,毛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上海工厂产能的增加,Model Y的销售和生产结构发生了有利的变化。 “虽然原材料、商品、物流和加速等成本有所上升,但由于中国本土化采购和制造,Model 3 和 Model Y 的平均单位成本有所下降。”

据悉,2021年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交付量同比增长高达235%,达到48.41万辆,占特斯拉的51.@年交付量 93.620,000 辆 >7%。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发力时,上海超级工厂发挥了巨大作用。超过 16 万辆汽车从上海工厂运往欧洲等海外市场。

前述新造车企业进一步指出,新造车企业的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车企。原因之一是新造车商的赚钱渠道更多,比如销售新能源积分的收入、软件服务收入等。

3、车企围攻特斯拉

但目前看来进步很大的特斯拉也不是没有顾虑。

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产能。早些年,特斯拉因动力电池容量不足等原因深陷“容量地狱”。如今,虽然特斯拉的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,但可以说有限的产能对于特斯拉来说依然是个麻烦。

随着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于 3 月 22 日开幕,特斯拉在全球拥有继内华达州、纽约和上海之后的第四家超级工厂。

据悉,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年产量将达到50万辆,主要生产车型为Model 3和Model Y。目前,特斯拉已在北方三大全球汽车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美国、中国和欧洲。

只有全球产能稳定,才能保证高销量、高收入、高毛利率。但目前,特斯拉柏林工厂的产能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。

在疫情重演的当下,汽车供应链发展受阻,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芯片短缺、原材料涨价等问题并未得到缓解解决了。在此背景下,包括特斯拉、蔚来在内的车企都经历了停产。

但马斯克显然不打算放慢扩张步伐。他曾在电话会议上指出,2022 年特斯拉汽车交付量将比 2021 年增长 50%,甚至可能实现 60% 的增长。即使按照 50% 的增长率,特斯拉在 2022 年也将交付超过 140 万辆汽车。

随着产能的扩大,成本投入也会增加。但目前,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。

以磷酸铁锂价格及三元电池核心原材料碳酸锂、氢氧化锂为例。

根据上海有色网等市场数据,2021年初纯度为99.5%的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5.3万元/吨,年末为27万元/吨。到今年4月12日,已涨至49.8万元/吨,期间涨幅高达839.62%。截至5月5日,均价为49.@6.15万元/吨。

2021年初纯度为56.5%的电池级氢氧化锂(微粉型)均价为5.5万元/吨。上涨至49.95万元/吨,期内上涨808.18%。截至5月5日,均价为47.7万元/吨。

如果短期内上游原材料供需仍难以平衡,即便是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巨头也终将面临压力。

更大的危机是特斯拉的对手越来越多,老对手也在全力奔跑。

4月3日晚,特斯拉最大竞争对手比亚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车,可见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雄心。

如今,除了比亚迪、新造车厂商等玩家分流市场外,传统车企,无论是华晨宝马、大众、丰田等国际车企,还是上汽、吉利、长城等中国车企,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,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战落幕。

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保时捷Taycan在中国市场交付7,315辆,全球销量41,296辆,是2020年的两倍多,甚至超过经典保时捷911。要知道保时捷Taycan价格不菲,入门级88万元起,顶配180万元以上,均价100万元。

根据大众中国公布的数据,2021年大众ID系列在中国的累计销量为70,625辆。此外,2021年宝马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10万辆,同比增长133%。

事实上,竞争对手增多带来的分流效应,近年来已经在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中有所体现。 2019年和2020年,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17%和16%。 2021年,虽然特斯拉的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仍位居第一,但市场份额已降至14.4%。

而现在的特斯拉,依然没有“第二条腿”来支撑公司前进。比如特斯拉早在2015年就已经展现了自己,2019年在自研自产动力电池方面还是更倾向于停留在“故事”层面。

目前,汽车行业正从燃油车时代迈向新能源时代。这对特斯拉来说是一个机会,但在大势之下,属于特斯拉等新势力的发展窗口。周期也在缩短,目前的好成绩还不足以让特斯拉安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